“雙減”政策正式落地,教育科技的春天即將到來
來源: 作者:小創 發布時間:2021-08-18

隨著“雙減”政策的不斷落實,真正具有創新精神和懂得教育科技的人,他們所創造的新模式、新生態即將崛起,屬于教育科技和創新的春天即將到來。
7月,“雙減”政策正式落地,對教育,尤其是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,影響巨大,一時間,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蒸發幾千億。
但同時,我們也要看到,政策也鼓勵教育科技發展和創新,同時為其創造了更加健康的發展環境。
概括來講,減輕學生負擔、緩解家長焦慮及家庭教育成本是“雙減”的主要目標,由此給出了許多非常明確的要求,比如:
“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,嚴禁資本化運作”(第13條);再比如“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”(第13條)等。
另一方面,“雙減”也提出要重視效率提升,尤其重視科技和創新,比如:“教育部門要征集、開發豐富優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”(第12條);“積極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合理控制學生連續線上培訓時間”(第15條)等。
可以預見,隨著“雙減”政策的不斷落實,真正具有創新精神和懂得教育科技的人,他們所創造的新模式、新生態即將崛起,屬于教育科技和創新的春天即將到來。
那么,教育科技化和創新在不同的教育場景有什么體現呢?
我們先來看看目前最為典型的教育場景:學校、培訓機構(含線上機構及線下機構)及各類企事業單位(含培訓中心)。
培訓機構因其市場化程度最高,最受資本青睞,這些年發展的速度也最快,因此進化出了許多產品及服務,比如雙師課堂和線上直播教室等。
學校作為最典型的教育場景,衍生出智慧教室、智能錄播系統、各類智能實驗室、校園信息化平臺等產品。
企事業單位出于經營的需要和各自人才培養的需求,產出如學習管理系統、虛擬課堂和各類科技實訓基地等教育科技產品。
此外,還有由各級政府主導的學習社區、智慧教育,比如國家網絡云課堂、開放大學、各級網絡教育學院等。
從形態上來看,目前線上線下融合是比較主流的新教育場景,基于傳統機構的此類轉型升級需求,目前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在線教育產品及服務形態,能夠很好地推進教育科技化,如騰訊會議、釘釘、創客匠人等。
以知識場景數字化服務商創客匠人舉例,傳統線下教培機構借助創客匠人,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線上平臺(微信公眾號、小程序、APP、PC網校),打通線上線下,加速教育場景融合。
比如將老師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升級成移動課堂,一方面,可以為線下用戶提供課前視頻預習,課后練習、作業打卡、社群督學、考試測評等線上督學服務,升級線下學員的學習體驗;
另一方面,也可以通過線上引流拓客,以直播帶課、拼團、漲粉神器、推廣員等小工具基于課程和粉絲做社交裂變,再向吸引來的新用戶提供視頻、音頻、直播、圖文、專欄、訓練營等課程服務;
此外,通過預約、教務系統、面授課等,向線下引流,并高效做好線下排課以及學員管理,為機構的運營管理降本增效。
借助創客匠人等技術服務商,搭建屬于自己的線上平臺,實現引流、留存、轉化、裂變、線上線下融合,打造品牌IP,解決獲客貴、獲客難及教育賦能不足等問題。
總之,“雙減意見”不斷落實,也給教育科技的發展和創新帶來巨大的歷史性機遇,一批更加高質量的數字化教育平臺或將誕生。